-->

Friday, May 27, 2011

「1223」积极的环境能改变人

人若想在世间有所为,真正实现改变,面对的最显著障碍之一,是他们低估自己实现改变的能力。

爱默生说,"人类历史是少数派和一个人的少数派的权力记录。"

人类学家Margaret Mead说,"永远不要怀疑一小群有思想坚定的市民可以改变世界,事实上,正是这群人改变着世界。"

指数函数的本质。

"一"的力量。

例如:

你们认为一张纸需要折叠多少次才能碰到月亮?月亮离我们24万英里。

41次。

结论:我们低估影响改变的能力,因为我们低估了指数函数的增长,我们活着的每分钟都在影响世界和他人,问题是我们选择哪个方向,是成为推动改变的力量?深思熟虑?成为实践理想主义者?还是只有好的意图但不付出,必要的努力发挥正面指数函数的作用。

 

第三个前提: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。

基于外在因素改变快乐很难。

总得来说,外部环境的影响很小,对快乐与幸福而然。

没错,你们会感觉极致的幸福,我肯定拿到录取信时,你们的幸福感也达到峰值,但很快有恢复到基础水平。

对于基础幸福水平很重要的一样东西,它是一个外在因素,那就是民主和压迫。

在一些极端情况之外,增加或减少的外部环境,产生的区别很小,这既是好消息也是坏消息,坏消息是看来不论我们怎么做,都无关紧要。是的它不会改变我们的幸福水平,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提升自己的幸福水平。

很多人说,一般的快乐或不快乐水平,是由于人们有过高的期望,如果能降低期望,降低压力水平,我们会更享受生活。降低期望水平你可能会略微快乐些,但从长远来说是行不通的。问题不在于是否降低那些高的期望,这一点不重要,问题在于正确和错误的期望,而不是低的和高的期望,那不会影响我们的幸福水平,能影响幸福水平的是我们的期望是正确还是错误。正确是期望是相信内在的改变。

事实上,我们的准备和体验幸福的可能性,主要有我们的心境决定,而不是我们的地位或银行帐户状况,我们要改变我们的认知、心境,要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诠释,以及我们的遭遇、成就、失败,重要的是我们选择领悟什么,精力集中的焦点是什么,重要的是转变,而不是外部信息或外部成功。

 

第四个前提,在很多方面,我们能理解人类智力发展历史,仅仅基于这个观点,应不应该接受人类本性?我们能否完善它?它能否改变?

Thomas Sowell把人分成两个阵容,那些认为本性受约束有局限性观点的人,和认为人性不受约束无局限性观点的人,认为人性受约束观点的人,相信人性无法改变,它是永恒的,我们有一些本能,有一些欲望,他们是固有的,无法改变的,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,作为人的物种,只有与生俱来的东西,我们的缺陷不可避免,无法改变,不论好坏,我们只能接受,我们只能接受缺陷。执有人性受约束观点的人认为,我们的本能、欲望,我们的本性是永恒的唯有接受,但他们没有屈服,而是加以引导,如何引导?通过建立某种政治机构,引导有缺陷的不完美的人性向好的方面发展,执有这种观点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创造了它们,创建了人生哲学、心理学、各种机构和体系,来引导我们有缺点的不完美的人性。例如亚当斯密。最准确阐述这种观点的是培根的话,"号令自然,必须遵守自然,"不论是物质本质还是人性本质,我们都需要遵守它,本质是不变的。

还有人性不受约束的观点,也许你更乐观,更加乐天,人性可以改善,可以改变,取决于我们去不去做,本性可以完善,不需要接受缺陷不可避免的观点,可以完善它,有办法解决这些缺陷,完善不完美的地方,我们的职责,机构的目标,不论是政治机构、教育机构、各种体系、各种组织、个体哲学家、心理学家职责都是改变人类本性,完善它,把它变得更好。例如卢梭。

执本性受约束观点的人,是在政治上,并非总是但一般都是支持资本主义的人,比如亚当斯密开创了"不可见的手"的理论,把不完美有缺陷的本性导向好的,

执本性不受约束观点的人,倾向乌托邦主义或共产主义,并非总是有时是,为什么?让我们来改变人类本性,自利不是好事,长远来说是有害的,所以我们需要改变它。而认为本性受约束的人,他们会说,我们也许不是那样,但本性难移,不能改变它,我们尽量去完善它,把它导向好的。

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,基于人的观念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手段。

这门课程提倡的心理学观点,是本性受约束观点。人类本性是固有的,我们有欲望,我们由生而有之的本能,或上天赐予或经历几百万年在进化中形成,这些本性不会很快改变,在有生之年是不可能的。它是固有的,不论好坏,我们都要接受他们,在接受这个本性后,我们唯一能做的是通过研究首先来理解它,理解它后,好好地利用它,通过研究通过内省来理解它,然后好好地利用。

只有两类人,体会这种持续性的快乐,不会体会到痛苦的情绪,像愤怒、嫉妒、失望、悲伤、不快乐、抑郁或偶尔的焦虑,一类是精神病人,第二类是死人。所以,如果你们体会到这些情绪那是个好兆头,说明你不是精神病人也还没死,然而在当今的文化中,我们不准许自己为人,也没有体会痛苦情绪的自由,我们为这种无能付出高昂代价,为拒绝接受本性受约束生而有之的事实付出高昂代价。回到婴儿期,我们准许自己为人,我们知道那是自然的,事实上根本不去思考,自然而然地经历起起落落,后来当我们停止准许自己为人时,当表象变得很重要时,当我们开始发觉其他人在看我们时,时刻评价我们时,人们远没我们以为的那么注意我们,那时我们停止准许自己为人,为此我们付出代价,包括精力水平、幸福感、快乐感、创造力,最终以成就大小作为代价。

我们都需要一个空间,生活中要有一个地方,在那里我们准许自己为人,可以是和挚友在一起时,我们关心的人,最重要的是面对自己时,写日记时,这时我们准许自己为人,准许自己哭泣、快乐,如果不那么做,我们都会付出代价,我们需要一个无条件接受自我的地方。

Daniel Wegner对"反语处理"的研究:当我们压抑一种自然现象时,那种现象只会加强。

拒绝本性导致次优表现,不论在情绪上还是外在表现。人类本性的痛苦情绪,一如物理世界的万有引力定律,"号令自然,必须遵守自然。"航空航天工程师想制造飞机,必须遵守加以考虑学习研究理解万有引力定律。心理学家也是如此,人类本性受约束的观点,号令自然,必须遵守自然。然而我们却不那么做,我们的文化不那么做,为此我们付出高昂的代价。我们正在经历我所谓的"大骗局",我们是那种嘴上说"你好吗?",嘴上说"很好。棒极了。"事实上我们并不是那么好,更适合的回应是"我正经历不顺。""恰逢困境,我很难受。"然而我们不想承认事实,我们不准许自己为人,因为我们觉得是自己有毛病,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情绪,当我们被问到"你好吗?"时,每个人都说"很好。棒极了。妙不可言。"我才不要作唯一的扫把星,我才不要作唯一的丧气鬼,于是我说"很好。棒极了。"就这样我们帮忙壮大了这个大骗局,正式这个大骗局导致严重的抑郁,严重的抑郁是快乐付出的终极代价。

我不是说要我们肆无忌惮地表达情绪,我的意思是一个空间,生活中的私密空间,是挚友一起时,和家人在一起时,最重要的是面对自己时,我们要准许自己为人。

我说的不是屈从,我说的是主动接受,那是什么意思?它意味着理解有些事,我无法改变,有些事我能而且应该去改变。

情感、行为和认知的差别:

A-情感代表情绪

B-行为代表行动

C-认知代表思想

无条件地接受,准许为人,主要与情感(A)相关,与情绪相关,他们是现实存在,就像万有引力定律,那不代表我们要接受我们的行为(B)和认知(C)

例如:我可以因为以前的经历,嫉妒我最好的朋友,那种情绪本身不代表我是个坏人,这是人类本性,嫉妒是人性的一部分,嫉妒没有好坏之分,愤怒也无好坏之分,抑郁和焦虑也无好坏之分,那是人性的一部分,问题在于,我要选择怎样的行为(B)去表达情感(A),道德在此介入,我可以选择道德和不道德的行为,对待最好的朋友、孩子或一般人,我仍会嫉妒最好的朋友,但选择对他的宽容和亲切。认知(C)也是如此。

我可以感受它(A),但不代表我要屈从于对那种感受的想法(C),我们会频繁谈到沉思,其实沉思痛苦的情绪,没有多大帮助,书写描述更有帮助,想别人倾诉更有帮助,要胜过总是想着被女朋友甩了多么的惨,我还没在快餐店找到新的目标等等。沉思没有帮助,我没有必要接受,所有不理智的想法(C)

认知性地重塑自己的想法(C),但情绪,情感即情绪,是无法改变的,重要的是要真实面对现实。

心理免疫系统变的更强,那不表示我们不再得病,而是意味着我们更有抵抗力,即使得病也能很快康复,极其快乐的人和极其不快乐的人,区别不是在于一个会伤心、难过、焦虑或抑郁,而另一个不会。两类人都会,区别在于他们能够多么迅速多么快速地从痛苦情绪中恢复过来,换言之,我们的心理免疫系统有多强,我们的心理免疫系统会加强,当我们准许自己为人时。

"主啊,请赐我安详,接纳我不能改变是事物。请赐我勇气,去改变我可以改变的东西,并赐我智慧去认识这两者的差别。"这首诗非常好地阐述了主动接受含义的基础。

不只是在研究的认知层面上,还要在内心情感层面上去体会,准许自己为人的真正含义。

附:哈佛大学《幸福课第四讲》TalBen Shahar 中英双字幕版

at Fri. 27 May. 2011 11:33:01.